很久没更新博客了,从暑期到入职,再到秋招
中间很多时间都没能持续阅读和总结,希望现在可以再捡起来吧。
一直很喜欢吴军博士的书,下面这本是《见识》
性格决定命运
人一辈子被扇巴掌的情况和原因很多,各不相同,但是一个人对待它们的方法却有高度的一致性。习惯于扇回去的人一辈子都在扇别人巴掌。英国著名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喜欢讲这样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远。
这可能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的由来。其实决定命运的还包括我们的习惯、行为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出问题的人,命运之神是永远不会眷顾的。前面提到的那些在机动车道上健走的人,就属于思维方式出了问题,用句北京的老话讲,就是凡事浑不凛。
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当一个人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正向影响力后,他不仅可以获得物质(比如金钱)和精神(比如名誉)的财富,而且会有一种由衷的幸福感。
为什么会有人在意自己的影响力,因为它是人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来源之一。人的幸福感有多种来源,而且不同的人还会有所不同,比如男欢女爱、财富、成就和影响力都可以让我们感到幸福。不过,学者们认为,幸福感的本源只有两个—一基因的传承和影响力。
当我们得知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世界带来了或多或少的正面影响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兴。而人的髟响力则是由其作为的宽度、深度和长度所决定的。2012 年,我又回到离开了两年的谷歌,发现公司在很多地方已经改变了,甚至文化也变得不同了。不过我发现,当初写的一些代码被略作修改和封装后,依然在广泛地使用,其中使用率最高的一组算法已经被用在了上百个项目中。这时的幸福感远不是钱可以换来的。
虽然给开源社区做的贡献很小很小,但想到自己的代码能服务于那么多人,还是很自豪的。
另外一直在组织的开源分享,也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到了一些人,甚感欣慰。
人生最重要的投资
我给男生的最后一个建议是,一个人,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可塑性很重要。虽然我们常说喜欢一个人就要包容对方的缺点,但包容一天可以,一年可以,包容一辈子还是很有难度的。幸福的婚姻不应该是一方包容另一方一辈子。具有可塑性的好处在于,虽然一开始有摩擦,甚至在很多方面有所缺陷,但是这样的人进步会很快,磨合起来也很容易,将来日子会越过越容易。我们都知道,今天看似再完美的匹配,时间一长总要遇到矛盾,能够有一定的柔性,彼此妥协解决问题、相互适应,才能一起过得长远。
或许婚姻的本质应该是,过日子?
先让父母成熟起来
今天,中国伏然有很多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产,不这多大都说孩子应该听自己的话、孝顺自己。这种认识其实还停留在衣耕文明时代。那时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大家族的人要抱团取暖,很多事情才能解决,养老就是最现实的问题。哪个大家族能够做到几代人和睦相处,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当然这种家长制不仅让女性没有地位,也大大地限制了个人的发展。
在今天,很多观念不仅显得不合时宜,而且对孩子的发展也不利。
今天,如果能让孩子从心里尊重父母,在行动上愿意和父母交流,那么比停留在形式上的孝顺有意义得多。在当下,我倒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所缺三的恰恰是彼此的尊重和理解。我的母亲和岳母在几代人间的相互关系上都有两个共识。首先,在我家,我和我妻子是主人,她们都是客人,因此没有发言权。当然,到了她们家,她们便是主人,我们没有发言权。其次,对我的孩子怎么教育由我们自己决定,她们不多发言。很多人都说我们家里的老人
很开明,但是她们并非一开始就有这样开明的想法,而是氧自己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及我们不断对她们施加影响的结果。我或许应该庆幸,我的父母和岳母都很成熟。
在我周围有不少来自农村或者底层家庭的子女,通过努力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进阶,很多已经成为社会精英。我接触过那些朋友家里的老人,发现他们有三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大气、开明,不斤斤计较,不倚老卖老。其次,虽然他们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学习的愿望很强烈,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接受新鲜事物。有一次,一位过去长期生活在农村、现在到美国看望子女的老人和我讲:“你们(指我和他的孩子)也不比过去那么年轻了,多保重身体,注意饮食,少吃红肉(指猪牛羊肉)。”我听了他最后一向话觉得很奇径,这位老伯一直生活在农村,怎么会知道要少吃红肉这件事,这是一般美国医生给人的建议,很多中国老人觉得冬天吃羊肉是大补的。于是就问他怎么有这个常识的。他讲,来到美国后,医生们给他新的饮食建议,虽然和他过去几十年的经验不同,但是他觉得有道理就接受了。可见,一个人是香愿意接吗
新的知识在于是否有开放的心态,而非过去的数育程度。
不知道未来的自己是否有勇气去做父母,但现在先把自己修炼好再说吧。
向死而生
从哲学的层面讲,死亡其实并不可怕。我最早很严肃地思考。
这个问题,是在父亲病重时,因为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离我非常近。
我读了爱因斯坦和他 朋友的一段谈话,这位物理学家是一位看穿了时空的智者。他说,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有点儿莫名其妙,我们站在 “有” 的世界,试图理解“无” 的问题,按照“有” 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这句话,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不过你会慢慢体会出它的含义。
人如果不想在 “有”的世界对“无”的世界产生恐惧,就要采取一些有意义的行动。梁实秋在晚年感叹:“人一出生,死期己定,这是怎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这未免有点儿伤感,对于宿命,我倒是更喜欢周国平的态度:“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到此为止和梁实秋讲得差不多)。这时,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整个队伍便充满了欢乐。”我想,我们的生活其实就应该是这样的。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概是某天喝酒时突然想到了父母年过半百,爷爷奶奶这些祖辈也年龄不小了,该来的总会来,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就突然到来。
我为了避免结束,选择了避免开始,因为没有开始,就不会有结束
没有结婚,没有要孩子,就不会有她走了我没走,我走了她没走这种问题,孩子也得承受新一轮的痛苦,何必呢?
或许极端,或许自私,亦或许是没有勇气去面对吧
人生需要做减法
个人在工作中也常常容易检芝麻、丟西瓜。我在前面提到的伪工作者就是捡芝麻的典型例子。那些人习惯于做简单、重复且价值又低的工作,因为那种工作不需要太动脑筋,不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但是,人一旦习惯于这种工作,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就做不来了。我曾经批评过 2016 年在阿里巴巴抢月饼的人,以及为他们开脱的人,他们行为本身的对错倒在其次,这种把心思放在捡芝麻上的人,让我瞧不上,因为他们永远地远离了西瓜。糟糕的思维方式和街量价值的标准,决定了人不幸的命运。
苹果公司的产品线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却是全世界挣钱最多的公司,因为它在捡西瓜。捡西瓜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和捡芝麻的人完全不同,他们不会为那些蝎头小利动心,而是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乔布斯在回到苹果时,发现公司内一大堆的项目和产品都是小芝麻,他在那些项目和产品上一个个画叉,直至剩下个位数的产品,再把它们每—个变成西瓜,这才救活了苹果。
除了眼光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捡西瓜更是要有能力的,它不能靠运气,而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获得。我们在职场中的每个人,与其把心思放在赚小钱上,不如把它们都聚焦到一点,练就捡西瓜的能力,让自己从同事中脱颖而出。通常,人有能力晋级一个台阶,贡献、职责、影响力就可能增加一个数量级,至于收入就更不用发愁了。当然,世界上检芝麻的人多、捡西瓜的人少,你如果致力于捡西瓜,就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说,我没有遇到西瓜
啊,其实不是没有遇到,而是因为你满眼都是芝麻,天天为检芝麻而忙碌,就没有机会练就检西瓜的能力了。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庄子在《养生主》一章中开篇讲了这样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它的大意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要失败的。已经知道这个事实还要为之,失败是确定无疑的了。
罗振宇老师在很多场合把我说成是一个善于利用时间,同时能做很多事情的人,以至很多人也这样看我,手是写信问我做事情的时间是如何挤出来的,怎样才能同时做更多的事情。其实,罗振宇老师是在往我脸上贴金,我虽然时 间管理得还算好,也不能同时做很多事情。我做事的快窍(如果这也算是诀窍的话)恰怡和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当然,我把这个答家告诉提问者时,很多人会说,每天的事情那么多,这件事情应该做,那件事情也是必须完成的,怎么可能不做呢?我会对他们讲:“这是因为你已经陷入了常人的,思维定式,你说的那些事情如果不做的话,难道天还能塌下来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路入一种思维定式不能自拔。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有习惯性迟到的毛病,而每—次理由都还不一样。比如,今天出门之前,刚好母来打来一个电污,总不好不接,于是耽搁了一点时间;而昨天的迟到则是因为在地铁站遇到一个老同学,对方要寒暄几句,不和人家说几分钟话会显得架子太大,太不给面子了;前天参加聚会迟到则是有别的理由,本来做好的准备提早下了班,但是快到聚会的地点时,一看时间还早,顺道去家乐福买了个化妆品,可不巧赶上收款的队排得很长;大前天下班接孩子也迟到了,因为下班前同事跑来聊了两句,就耽搁了 5 分钟,谁知晚出来这5 分钟就赶上了下班的高峰期,手是堵车了。我发现,这些人迟到的毛病基本上改不掉,因为他们有一个思维定式,临时插进来的事情必须要做,不做就没礼魏、没面子,或者就亏了。其实那些事情如果不做,天根本不会塌下来。
每当别人问我:“怎么才能每天有更多的时间做事情,或者如何能够抓紧时间?,我总是告诉他们:“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同,因为你已经很抓紧时间了。你需要做的事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少做事。如果你想通俄很多事情不做其实也无关大体,就不要去做它们,这样你就不会天天忙忙碌碌了。“
谈谈见识
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增加见识要比过去容易得多。但在我们心中,有时依然有一道围墙,阳碍了我们的见识。
大家智慧
论朋友
1.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其实是教导我们为人做事要持重,要多动脑筋,不要毛毛燥燥。这其实是现在很多人的通病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呢。
2.很多时候,礼数有加,但保持距离是朋友之间最好的交往方式。
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國箍在你的三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这三条也是我一生交友的准则。人一生总能认识一些朋友,他们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
人一辈子做事情,不可能没有人帮忙,而这个合作伙伴的选择,其实至关重要。有些时候,考家一个人只要看看他(她)的朋友圈就行了。人遇到一个合适的伙伴并不容易,因此要像莎士比亚讲的那样,“用钢圈貓在你的灵魂上”。当然,莎土比亚还说了后半句话,“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一个人
因为交往的带宽有限,因此不可能和所有人交情都很深,一个表面上对所有盆友一视同仁的人,实际上是很难有至交的。
面上对所有朋友一视同仁的人,实际上是很难有至交的。
我过去有一个非常不成功的老板,当年是一个专业能力烦强的新说。因为他做事情无私心,老局长很喜欢他,就提披他。这位老板是二个好好先生,对所有部下一视同仁,他自己觉得这很公平。但是不到两年,所有能干的部下全跑光了,手下剩的都是平庸之辈,他一点业绩也做不出来,于是很早就退休赋闲了。
人的出生自己无法决定,周围的家人、亲威的圈子基本上是固定的,无法改变,能自己决定和选择的只剩朋友了。好的朋友是巨大的财富,而损友则是巨大的负资产。至于如何避免损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方法,当然很多人一辈子没有合适的方法,最后死在所谓朋友的手里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你如果问我是怎么做的,我用的是曾国落的一个原则,简单地讲就是不要给损友第二次机会,永远不要来往。曾国藩在家书里写过这样一句话:“袁婿荒唐…永远绝之。”非常坚决。这里所说的“袁是指曾国落的四女婿、他的老朋友翰林袁芳瑛的长子,非常不成器。曾国落的这种做法,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对任何人,一般都先假设他是正直、善良和诚信的。当然,这样一来我会有很大的机会上别人的当,而在生活中我也确实如此。不过这没有关系,我只会上一次当,因为在上当之后我并不给那些人第二次机会。你可能会问,这样一来,是否会错失很多本来能够成为朋友的机会,因为人是会改变的,他可能会变好。
**是的,人确实会变好,但是已经与我无关了。要知道,可交往的人很多,而你的时 间和精力只能维持少数的几十个。**这种笨办法能够避免在朋友关系的投资上出现填不满的无底洞。我们都知道,不知道止损的投资者注定是要倾家荡产的,在和朋友的关系上也是如此。
在我的心目中,莎士比 亚和曾国落都是智者,他们的建议都是金玉良言,我对他们的话也是在身体力行。
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上当之后,还是别给第二次机会了。
(如果在职场中遇到这种怎么办呢?(或许,提升自己,早日远离,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谷歌商业模式的本质还有一个要点是,有用的内容并不需要是自己的。我在 《智能时代》中讲,在未来的智能社会,连接比拥有更重要。谷歌和脸谱网这样的公司并不拥有什么内容,但是它们有对用户的连接;爱彼迎没有自己的房子,但它却是全世界最大的房屋租赁公司;优步和滴滴不拥有汽车,却是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懂得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互联网经济的本质。
世界上是否还有在本质上类似谷歌这种商业模式,但在表面看又完全不同的公司呢?其实很容易找到。比如阿里巴巴,它所销售的商品都不是它自己的,它的作用只是把商品信息送达用户。
分外,“罗辑恩维” 也很相似,就是将有用的内容(它称之为知识)送达读者。理解谷歌商业模式的精儲,并不需要照猫画虎;相反,那些将垃圾强制推送给用户的公司反而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连接,比,拥有更重要。
我不是A公司的员工甲,但我认识A公司的人,当有人问我A公司的事时,我可以通过员工甲来打听,下一次可能是反过来,连接多了之后,我就成了一个中转站,同时也因为各种信息都会经过我,我自身对于整个行业的信息差也在减少,双 win !
人相处的技巧在于,要让对方感觉对你有所需求。
最后做个总结:如果我们能够顾及别人的面子,生意就能做好,事情就能做好;如果我们为别人提供价值,而不是一味地推销,我们的产品,甚至我们自己,就会受到欢迎。
能提供相互价值,才能走的更远,不论是朋友,恋人。
拒绝伪工作者
效率高低不取决于开始了多少工作,而在于完成了多少。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们是伪工作。所以,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提高效率都需要从拒绝伪工作开始。
IT 工作伪工作
- 那些既不能給公司带来较大收益,又不能络用户带来你位的政进和“升级”,很多是份工作。比如,在互联网行业里,如果一个产品中菜些功能或 者设计上线之后生命网期不到三个月,那么当初很多开发的工作都是份工作。按照这个标准衡量,微软在Windows、Offce(基于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办公软件套裝)和正(网页浏览器)上很多工作其实都是伪工作。
- 有的人明明能够通过学习一种新技能更有效地工作,却偏偏要守着过去的旧工具工作,甚至手工操作,这种人是典型的伪工作者。
- 在做事情前不认真思考,做事时通过简单的试错方法(trial and error)育日寻找答案。
- 做产品不讲究质量、不认真测试,上线后不停地修补,总是在花费很多的时问和精力找漏洞和打补丁。
- 不注重用有限的资源解决95%的问题,而是把大部分时问和精力用于纠结不重要的5%的问题。
- 每次开会找来大量不必要的人员旁听,或者总去参加那些不必要参加的会议。
面向自己老板编程,面向产品老板编程,面向大老板编程。
三板斧破四困境
第一板斧确立 “愿景-目标-道路”
第二板斧:即使听到不中意的话,也要试眷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这是我的中学校长万帮儒先生在我毕业前对我讲的,他这句话大概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换位,思考,当然当时还没有换位思考这个词。
第二层,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比如某个人和你讲一件事,你第一感觉可能觉得他完全是胡说八道,但是,一定要想第二遍,是否我错了、他对了。这一遍思考,一定不能假设自己是对的;
如果又想了第二遍,还是觉得自己对、对方错,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
为什么要想第三遍呢?因为任何一个想要精进的人,都要和比自己强的人多来往,比如下棋,如果整天和臭棋篓子下,只能越下越臭。既然是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第三种情况就很可能发生,因此这时候不妨进一步交流,深入了解对方那么说的原因。只要经常这么做,就能避免习惯性失败。
第三层,即使对方真的是胡说八道,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在公司里遇到一个照街的泼妇,你也没有招惹她,她对你路头盖脸就是一通臭骂。对此我们有三种做法:一种是骂回去;一种是装作没听见;
但是我会采取第三种,就是要思考为什么她没缘由地骂我,或许她就是一个疯子,那么我以后走路躲她远点,也算接受一个教训;或许她真有一个骂我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合理性,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原因,不仅理解了她的问题,而且对人性的理解也有了提升。
如果我们总是能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气度都会比常人高出很多,才不会陷入林黛玉式的困境。这一点看似不容易做,但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每次遇到别人和我有不同意见时,就立即开启寻找对方合理性的开关,直到找到对方的合理性为止。我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是强迫症,但对自己的进步真的特别有益。相反,当对方看法和我们一致时,反而不需要找合理性让自己沾沾自喜。
重要的是相悖的建议
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做任何职业,比如工程师、会计师、律师,都会遇到一些难题,解快了这些难题,我们就进步了。遗憾的是,大部分人过分
相信自己的记忆力,以为自己能记住,但实际上很快就忘了,等到第二次、第三次遇到同一个问题时,还是束手无策,或者花很多时间去解决。因此,这是凡事做记录的好处之一。做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一遍,进步得会更快。相
比之下,欧美人比较喜欢记录,他们发明一个东西是可以给当时的时代一个定义,比如美国工业崛起的时代等,当时是如何做实验的,今天依然能找到记录,这样经验也容易积累和传承。相反,在中国,失传是个非常常见的词,以至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发明。
这三板斧对我来讲非常有效,是否对所有人都有用,我不敢打包票。有没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呢?或许有。但是,太多太复杂的方法难以实施,效果反而不如那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从不认为自己能够记住那些 “10 个改变你生活的方法”或“20条提高效率的法宝” 等,因为数量太多根本记不住,更不要说照着执行了。对于简易可行的方法,或许灵,或许不灵,但是即使不灵也能很快发现而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艾萨克 •牛顿讲,自然界喜欢简单性。
而在工作中,有效的方法也常常是简单的,这也算是我在职场上这么多年的一些感悟吧。
做好最后 1%
你可能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愿意开头而不愿意收尾,九十九步都走了,就是懒得把最后一步走完。这可能是人的天性,凡事差不多就可以了,总觉得最后一点即使不做也无关大局,但是这样完成事博的质量就要大打折扣。在工作中,这种人平时完成一般的工作或许没有问题,但是对于那些最要紧的事情,领导可能不敢交给他们。这些人实际上可能和走完一百步的人同样辛苦,但是成就却相去甚远。
总是容易懒得做最后一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就很难改了。。。
职场的误区和破法
人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的性质和成败决定了你此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和事业起点。对第一份工作,年轻人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尤其是过于看重薪酬而影响了对工作的价值判断。
按照朗道理论划分的行业的五级工程师
最高等级:开创一个产业
能设计和实现别人不能做出的产品,也就是说他的作用很难取代
高级:能独立设计和实现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中级:能指导和带领其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初级:能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工程工作
按照朗道的方法,我也将工行业的工程师分成了 5个等级,对于其他专业人士,也可以依此分类。分类的原则大致如下图所示。
以计算机行业为例,一个人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能够熟练应用工程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所分配的工作,而不需要他人指导,就算是一个合格的第五级工程师了。再具体一点,比如这个人在京东任职,老板让他开发一个工具,找出那些不断帮助女(男)朋友买书的读;者。他自己知道在公司内找谁去要数据,如何确认两个人可能是男女朋友,而且经常买书;
也知道自己在京东的环境里,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开发工具,以及为了方便客户使用,这个工具应该有什么样的基本功能。
如果做不到这件事情,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在过去,工程师和科学家是可以并列的头街,今天在法国和德国依然如此——那里的工程师会有一个特殊的资格证书,就如同医生和律师有特殊的资格证书一样。但是在中国,很多人从工科大学一毕业,公司就在他的名片上印上“工程师”,然后他就似乎已经成为工程师了。但很多人有这个头街,却并不具有工程师所应该有的基本技能。在IT行业,很多人被称为“码农”,虽然名字不大好听,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也是对天天简单地重复低层次工作的人的一个形象的马照。
我想,上述对一个第五级工程师的要求,任何一个从工科大学华业的学生,只要自己有心,也往这个方向努力,就不难达到。如果达不到这个层次,不能算合格的工程师。
对于第四级的工程师,就需要有领导能力和在工程上把大问题化解为小问题的能力。用我之前写的“愿景一目标一道路”的逻辑(见第五章),他们能够寻找出实现比较大的目标的道路。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同,后者考應的是对和错,前者只是在现有条件下考虑好和坏的解决方案。
比如在建造一座海湾大桥时,工程师会在现有资金的条件下,根据交通的需求设计一座200 年使用寿命的大桥,但是为了让军队迅速通过一东河,他们追求的目标就变成了在最短时间内建造一座足够让军队安全渡河的浮桥。目标不同,工程师的解決方案就不同,这件事对于士木工程师和桥梁工程师来讲,常常不是问题,但是很多摘工的人,常常会把海湾大桥修成浮桥,也会把浮桥按照海湾大桥来慢慢修。
因此,能否成为第四级的工程师,要看能否最好地解决一个这样有规模的实际问题。这个能力远不是熟练写程序就足够的。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机会不够,其实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中国IT公司里非常缺乏这样有头脑的工程师。至于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得到机会,那是他们和上下级之间较强的沟通能力帮助了他们。
对于第三級的工程师,就应该能够独立#领其他人做出一个公司挣得利润的产品。这里面除了上述能力外,还涉及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营销能力。很多人讲,我就是做工程的,这个东西是否有用我不清楚,有什么事情你叫我做就好了。这样显然达不到第三级工程师的要求。**第三级的工程师,本身必须是非常好的产品经理。**一个有良好工程素养的人,如果心胸开阔,愿意接受各种意见和建议,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这一步。你可能奇怪,我为什么专门强调心胸开阔。因为人有多大的心,就能做多大的事情。有人抱怨自己作为工程师,收入和社会地位太低,我想如果你做到第三级就不低了。当然再往上,就不是很多人能够做到的。
第二级工程师是能够做出先前没有的东西,世界因为他们多少有点儿不同。举几个例子,比如北极光风投的创始人邓锋,在他(和谢青、柯岩)之前,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防火墙
设备,他们做出了这个设备,并且成功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防火墙公司(Netscreen ),这家公司在被收购前市值大约为20亿美元。他可以算得上是第二级工程师。另外,谷歇云计算的发明人杰夫•迪恩也可以算。你如果能成为第二级工程师非常好,但是如果不能也没有关系,不必对自己太苛刻。
第一级工程师是开创一个产业的人,包括爱迪生、福特、贝尔等人,可能离我们远一点。
接下来大家应该知道努力的方向了,每提高一级,你的影响力和收入就增加很多,当然对你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高很多。
最后,对这一节的内容做一句话的总结:凡事做到 50分靠常识,从50分做到90分靠技术,从90分做到100 分靠艺术。每一个阶段是不能跳跃的,做到 90 分我们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至于是否能做得更好,就因人而定,可遇不可求,所以不必有负担。
商业的本质
世界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诞生出一些新的商业概念,最后大家发现炒完概念后剩不下什么东西。其实,不论概念如何炒,南业的本质上千年都没有什么改变。
理性的投资观
事业成功,挣到了钱,却不会花、不会理财,可能最后白忙活一场;没有挣到钱,空有一腔理想抱负,可能也不过是幻想。因此,金钱观不仅会对人的事业产生影响,也会快定人的幸福。
钱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给你的,回头你要还给他
很多人一辈子,尤其是前半辈子非常辛苦地打拼,凭自己的能力、努力挣钱,而且常常为了挣钱放弃了一切,比如白己的健康、亲情、友情和幸福。但是,他们没有想通一件事情,那就是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挣钱也是如此。对于那些能够
留下巨额遗产的人,最终钱只有三个去处:
- 在生前都花掉,花不掉就糟蹋掉。
- 交给山姆大权(美国的绰号和拟人化形象)这样的国家部门或者慈善机构(中国现在还没有道产税,但不等于将來没有)。
3.留给他人,包括后代。
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钱的本质是什么?它实际上是对各种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量化度量,而资源本身又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的资源。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不妨看这样两个例子。
如果你运气好检到一颗钻石,你就有了钱,因为你拥有了一部分自然资源;如果你买了一块士地盖房子,你花出去的钱就换得了土地这种自然资源。对于人的资源的拥有,也是如此。当你花钱买一辆汽车时,除了换回了一点钢铁、橡胶等少量自然资源外,其实是花钱买生产线上工人的时间;当你请保姆打扫房间时,实就是买他们的时间;
合理的钱买合理的时间
合理的钱办合理的事